遇见大河:世界河流乐曲欣赏

人类社会文明起源于河流文化,在其漫长的发展中,河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从欧洲的多瑙河、伏尔加河到中国的长江黄河,从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到巴西的亚马逊河,从印度的恒河到非洲大陆的尼罗河,这些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河流构建了地球的脉络,流转出人类历史的起伏。艺术作品中的河流形象数不胜数,《清明上河图》、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、《密西西比河上》等文学、美术作品比比皆是。恰巧最近在周海宏老师的《音乐鉴赏》课上听到了乐曲《伏尔塔瓦河》,田艺苗老师的《穿T恤听古典音乐》也曾详细介绍过该乐曲,便想用一篇文章将其记录下来,同时加入了另外两首经典的乐曲。

伏尔塔瓦河

https://music.163.com/song?id=1112818

斯美塔纳交响诗套曲《我的祖国》的第二乐章。斯美塔纳这样形容他心目中捷克的母亲河:

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——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,冲着鹅卵石哗哗作响,映着阳光闪烁光芒。它在森林中梭巡,聆听猎号的回音;他穿过庄稼地,饱览丰盛的收获。在它的两岸,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,月光下,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。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,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,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。顺着圣约翰峡谷,伏尔塔瓦河奔泻而下,冲击着突岩峭壁,发出轰然巨响。尔后,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,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得,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。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,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。

以下内容选自《穿T恤听古典音乐》

一开始,单簧管和长笛奏出潺潺溪流,像森林中的伏尔塔瓦河源头。音乐是如何模仿的?何以如此逼真?它们的活泼速度模仿溪流的节奏,上下起伏的浅浅小旋律模仿水流的曲线。这两条小溪流逐渐汇成小河,河流依旧轻快向前,逐渐地,小河铺展成了一段伴奏,欣然等待一支音乐主题。

这首主题在弦乐队唱起的时候,人们恍然一笑,啊,原来就是这首啊。时常在广告、片头和电影里听见。这个曲调就是《伏尔塔瓦河》的主题。旋律如波浪,水波自波谷蓄积,升起,再渐渐褪去,一波一波,平缓而开阔,一幅大河的画卷在音乐中展开。旋律中还可听见一条河流的气度和描绘它的人满怀自豪感。它的平缓中激情不息,就像人们初见这条美丽的大河时心中流淌的赞叹,同时它又保留着沿岸的波希米亚风格。同一条旋律可以被多层面解读,可见这模仿哪里容易!斯美塔纳对这条大河的感情深沉无言,音乐的表白超越了任何言语。

……

紧接着,河流转弯了,这时波浪仿佛消失。一个轻快的波尔卡舞曲节奏从远处传来。这是流经哪里了,波希米亚小村庄,还是一场舞会、一场乡村婚礼?弦乐器演奏淳朴温暖的乡间民谣,节奏里似乎回荡着啤酒和布拉格香肠的朴实香味。

……

伏尔塔瓦河继续流淌。再后来,音色变了,温暖的音色转变成冷色调,背景处,弦乐的泛音晶莹,如洒在河面的银色月光。清冽的木管音色,大管、双簧管和单簧管次第铺展。顿时天色变了,曲调放缓,河流流向夜里。这月光下的河流并非类似肖邦的清丽或舒曼的幻觉,竟带着几分天真的民间神话气息。晶莹的竖琴声从水中一颗颗升起,神话的情节如银粉散开,变出几百个洁白的水仙女。听到这里,想起德沃夏克(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)有一部著名的歌剧《水仙女》,这是在捷克家喻户晓的童话。

在长笛的呼啸声里,定音鼓声在河流底部滚动,长号齐鸣,河流变得湍急,回到了最初溪流汇入大河的景象,但更澎湃激越,此时弦乐队唱起熟悉的甘美主题,宛如一股暖流。即使对一条河流的简单模仿,也拥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。之后乐队持续不息,铜管齐鸣,一层层沸腾,乐器、节奏、旋律,每一个漩涡都变得明快,铜管乐器带来了金色的庄严感,此时你发现河流越来越壮阔,一定是流到首都布拉格了。

网上能搜到的《伏尔塔瓦河》演奏,大多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版本,堪称这一曲目的典范演绎,结构缜密,气势夺人,所有细节都一丝不苟。为这样一支名曲,树立一种无偏颇的典范演绎十分必要。而我更怀念的是1990年“布拉格之春”音乐节的那场演出,担任指挥的是捷克指挥家库贝利克(Rafael Jeroným Kubelík)。库贝利克录过6次斯美塔纳的《我的祖国》,是捷克音乐诠释的权威人物,而他的指挥倒没有卡拉扬那么“权威”,他更随和质朴一些,讲母语总是舒服的,我们听来也更舒服。那时库贝利克76岁,离开了捷克42年,第一次回国演出,也是他第二次登上“布拉格之春”这个隆重的音乐节。即使他一直旅居瑞士和美国,去世之后,仍是在捷克入葬,让灵魂与躯体融入家乡的河流与土地。音乐家的故事和乐曲交织在一起,有了悲欢离合,有了人的悲悯,音乐才有了灵魂。

《伏尔塔瓦河》不只模仿了一条河流的故事,它在模仿的过程中已经自然浇灌出了乐曲的结构。音乐的结构与文学不太一样。文学有故事,有具体情节,音乐可以模仿人物事件,但至多是暗示,并不确定,听者的想象以主观成分居多。音乐有它自己的逻辑,这逻辑遵循人的听觉记忆的自然原理。音乐主题若是一闪而过,人们会记不住,也不过瘾,于是主题要重复,但重复太多人们又会腻烦,所以作曲家会变化重复,比如转调,变化和声、音色、节奏。而在一定的重复之后,需要一个对比段落,让听者振奋情绪,并塑造音乐中的矛盾冲突,于是相应而生音乐性格对比的段落,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之后,再来一个最终的主题再现,以各种动力的、激情的方式重申主题,类似文学作品最后的大结局。在古典主义时代之前,最后的再现段落往往照搬呈示部,不予变化,后来为了更饱满更动人的情感表达,再现部往往更有动力,规模庞大,飞流直下浩浩汤汤,直到乐曲结束。

《伏尔塔瓦河》的第一段,是河流生长与成型的呈示段;接着河流经过小村庄,就有了节奏与情节对比的波尔卡舞曲段落;第三段仍是对比,变的是音色,并将音乐的内在节拍放慢,展示音乐情绪与音色的对比;第四段是再现,乐队全奏,辉煌收尾。如此结构,既是一条河流的描述,也遵循呈示、对比(展开)、再现的三明治式音乐结构原则。

莫斯科河上的黎明

https://music.163.com/song?id=1351564275

该曲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《霍万兴那》的前奏曲,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前奏曲,可脱离歌剧的内容去欣赏。以下赏析内容可忽略:

乐曲描绘当年莫斯科的清晨景色,矮小的木头房子,散置耸起的贵族府邸的尖屋顶和教堂的镀金圆顶,还有在朦胧的晨曦中隐约可辨认出轮廓的克里姆林宫和教堂,天空刚现出朝霞,朝阳的光芒让高高突起的尖的和圆的屋顶镶上了一道金边,耀眼的太阳终于升起……

乐曲开始,中提琴和长笛奏出来自基本主题的引子,在寂静中像袅袅上升的朝霞,逐渐转入高音区,由第二小提琴和单簧管覆奏,结合着此起彼落仿似是公鸡的啼叫声,营造出晨曦景象。随后是乐曲的基本主题和四次变奏。基本主题源出于抒缓的俄罗斯抒情歌曲旋律,宽广、明亮、和谐而真挚。

这个基本主题分别在不同的乐器出现,调性不断更换,每次变奏音响都更饱满、更明亮。夜巡归来的士兵的步履声,教堂清晨的钟声等,将音响力度逐渐加强,将音乐的色调增浓,生动地描画出从黎明前的阴晦,转变为清朗的白昼景象。乐曲结尾再次减弱,但色彩更明朗清澈;最后长笛和单簧管交替,模仿牧笛的呼应,最后在慢慢消逝的柔美圆号声中结束。

(周凡夫)

蓝色多瑙河

https://music.163.com/song?id=5276811

小约翰·斯特劳斯的经典圆舞曲,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,由序奏、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:

序奏开始时,小提琴在 A 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,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,唤醒了沉睡大地,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。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,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。整首乐曲优美典雅、欢快迷人。